第六届紫金合唱节
缅怀一代古琴大师 成公亮老师
2015-07-09  来源:  浏览:6867次

成公亮先生是我最为推崇的琴人之一,琴风极富文人风骨。今日听闻先生仙逝,心如刀绞,哀悼。痛哉!惜哉!

缅怀一代古琴大师 成公亮老师

 

 

 

 

 

成家公告


家父成公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7月8日17点39分去世。特哀告亲友。


在家父病重期间,许多朋友前来探视慰问,给我父亲和我们带来很多温暖。在此深表感谢。还要特别感谢郭平老师、李凤云老师和单卫林先生,以及南京艺术学院许多同仁在我父亲生病期间诚恳、切实的帮助和付出。


为了不惊动诸方友朋,并遵照家父生前意愿,我们决定除了家父所在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主持的告别仪式,不再于家中安设灵堂。敬希理解宽谅。


布此 即颂

众绥!


2015年7月8日


成公亮生平

    成公亮,生于1940年,江苏宜兴人,我国当代作曲家、古琴演奏家。先后师承刘景韶、张子谦等琴家,在广陵琴派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注重表达对自然的感受与人生的思考。打谱了《文王操》等7首琴曲,创作《听松》《沉思的旋律》《太阳》,以及古琴套曲《袍修罗兰》,致力于向世人传播琴学。


    1965 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文革”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1984 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任音乐理论、作曲、古琴教师。1997 年提前退休。2011 12 月返聘于南京艺术学院之音乐学院,任琴学研究中心主任。

 

    在别人眼里,成公亮是一位古琴演奏家。然而从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称呼是不正确的。古代的琴弦是用蚕丝做的,弹起来细微得象呢喃细语。你可以来听琴,但决不是为了你而演奏。琴是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的,即使有第三个听众,也必须是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叫做“知音”,而这样的朋友往往少得可怜。上古之时有个叫伯牙的人弹得一手好琴,另一个叫钟子期的人能够从琴音里听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来。后来,伯牙把琴毁了,发誓再也不弹,因为钟子期死了。成公亮在弹奏《流水》时,会给来家中听琴的朋友们讲这个故事。

    琴之所以如此孤独,还在于她被中国人看成是最高贵的乐器,是圣贤和诗人的象征。





文/林晨

 

 



    成公亮病了。许是我尚未从失怙之痛中缓和过来,乍听到这个消息,竟有心疼的感觉。说起来,我与他并无太多交往,甚至他所居住的“秋籁居”亦从未造访过,但有限的几次相遇,已是难忘。

    读小学时,我第一次见到成公亮。他来家中与父亲聊天,具体说了些什么,我已无甚印象,只对他带来的一本在德国演出的相簿颇有兴趣,其中一张至今记忆犹新:照片中的成公亮蹲在广场中,一手向前,无数鸽子围绕着他,或起或落。那时的他双目温和而闪亮,嘴角露出孩童般的微笑。

    再次见到成公亮,是源于一场讲座——“成公亮的古琴世界”,此时距小时候匆匆一晤已有近20年时间了。那天,我早早地到了剧场,只见他正在台上,个子不高,肤色有些黑,头发已然发白,戴着厚厚的眼镜,比我印象中胖些,没穿当时流行的中式衣服,只着简单的衬衫长裤。他不经意的一笑,让我再次找回童年时的印象。

    那是我第一次现场听他演奏。由于白内障的影响,他的视力非常糟糕,甚至无法正襟危坐地弹琴。看他演奏,弯腰弓背,离琴很近很近,弹至《忆故人》时,甚至有将身体、呼吸都融入古琴的感觉。可他指尖流淌的音乐,宁静而不空洞,精致而不刻意,在声声应和中,融入了丰沛的情感,竟将人们想象中那带有傲世标签的琴乐染上了些许尘世的悲欢,让人不觉沉醉其间。

    许多人认为成公亮是当代隐者,因为他几乎不参加任何会议和演出。说起隐者,多少让人想起孤芳自赏、愤世嫉俗,这使我在为他的讲座做主持时,惴惴不安,生怕言语间有所怠慢。那次,他带来了著名的“秋籁”琴,望着慕名已久的古琴,我问他是否可以触碰,他随意地回答:没事,你弹吧。讲座一开始,成公亮便说起许多人都想看看,甚至想摸摸“秋籁”琴,对此,他表示认可。讲座结束后,听众们一拥而上,都想亲手感受一下这1200年前的古琴,对此混乱场面,他依旧不慌不忙地解答各种问题,甚至都未看向“秋籁”一眼,倒将忙于维持秩序的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惊出一身冷汗。

    成公亮如此介绍自己:“我是爱玩的人,每天吃完早饭就到学校隔壁的古林公园放风筝,10点多去买菜,然后回家吃午饭睡午觉,下午起来做一点事情。我的生活很简单,外面的朋友也不多,几乎不教学不上课,是比较自我的,一种相对独立、有些封闭的生活。” 正如所言,他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顽童,饶有兴致地体悟着与古琴、与自然相关的一切,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众人想象中伴随着著作等身而来的努力、刻苦、学术,于他而言,只是他“玩”时某种状态的显现。

    说起当今古琴的现状,他一反温和的性格,直言:“古琴就是一个乐器,它是音乐艺术门类当中的一个乐器,所以说学琴,你要把古琴的弹奏技术掌握好。”他说某些穿着汉服、满口哲学文化,却连音都弹不准的人就是为利益而炒作,是在“装神弄鬼”,而自己就是要戳穿那些“装神弄鬼”的人。

    在很长时间里,成公亮没有什么名气。他不是博士,但他的论文是所有研究古琴学的学者都需要阅读的;他不是教授,据说他的名片上只简单写着“南京艺术学院退休教师”,但其著述及出版的音像制品,无论于深度还是广度,都令人难以望其项背。2012年,成公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这项殊荣对喜欢他的人来说是一种慰藉。

    前些时日,在给我写来的邮件中,成公亮依旧兴致勃勃地描述他的出版计划,似乎要将几年的工作在几个月中一并完成。看着长长的邮件,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丝迫切,我不禁有些心酸,只想说:无需更多的音乐和文字了,只要健康生活便好。


  《 人民日报 》( 2014052224 版)




纪录片——《流动的传承》

主讲人:成公亮

 

 

 

- 南京艺术学院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