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雨珠:古琴的文化神韵及形制结构
2015-05-08 来源: 浏览:5632次
古琴,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琴棋书画”一向被称为“四艺”,是古代文人稚士必备的技能。
古琴,原为七弦琴,为何人所制,传说不一。一说为神农所制一说为伏羲所制。始为五根弦,名五弦琴。占代典籍有“舜以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的记载。至周,文王拘美里七载,吊子伯夷考,添弦一根.青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约,前歌后舞,慷慨激越,又添弦一根,谓之武弦,从此而成七弦琴。
七弦琴的形制,非常独特,与古今中外乐器均不相同。一般乐器的共鸣体只占乐器的一部分.而七弦琴的整体就是一个大共鸣箱。一般乐器的指板大都是一条窄小的板片.而七弦琴的指板却占据了整个瓦圆形的琴面。一般乐器的弦轴大都在演奏者的左上方,而七弦琴的转轴却在演奏者的右下方。一般乐器的低音弦多在演奏者的内侧.而七弦琴的低音弦则在演奏者的外侧。一般乐器的共鸣体为面平背弯(如琵琶),而七弦琴的共鸣体则是底平面窍。一般乐器的共鸣孔多在乐器的正面,而七弦琴的共鸣孔(龙池、风沼、则在琴体的底面。一般乐器的弦都是靠中间的柱或品支撑着,而七弦琴的弦则是平架在岳山至龙艮之间,即整个瓦圆形的面板之上的。
由于古琴独特的形制、结构,使之形成了其独特的音色和韵味:古朴、典稚、余韵悠长,再加上古琴浑厚如钟的散音、清晰透明的泛音与优美柔和的按滑音三种音色的变化对比以及吟、揉、绰、注指法的综合运用,更加丰富了占琴音乐的表现力,形成了古琴音乐深沉蕴籍、飘逸潇洒、声韵兼备、虚实相间的风格特点。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古琴的琴体结钩本身,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琴为扁平的狭长体,由琴面、琴底、琴弦、琴徽、承露、岳山、琴肩、风翅、风腰、焦尾、龙良、龙池、风沼、雁足、琴轮、轮池、扩牲等部分组成。古琴底平面育,象征古代的天圆地方说,额宽腰窄象征茸卑之位差。琴身全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有365天。琴身外侧有十三颗圆点,被称做“徽”,是古琴泛音及按音音位的标志,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中间第七徽象征闰月。琴肩下面的风翅处,最宽的部分为8寸,象征一年有八大节气。凤腰为琴身最窄的部分,宽4寸,象征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琴身厚为2寸,象征着阴阳二义。琴原为五弦,外合金木水火土,内合官商角微羽。琴额左边有一架弦用的突起的长条木,被称作岳山.象征着崇山峻岭,可以兴云起雨。象古琴这样,琴体结构本身蕴涵着这么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神韵的,在古今中外的乐器中,是绝无仅有的。
古琴的式样很多。有神农式、伏羲式、伯牙式、仲尼式、师襄式、列子式、连珠式、蕉叶式等六十余种.以仲尼式最为常见。
琴身要求底用梓木.面用桐木,底平面弯,中空。底面的两个共鸣孔凤沼、龙池各有所讲,凤沼,取凤凰来仪、沐浴自如之义;龙池.龙为变化之物,潜于深地,迹虽隐而声自出、琴面在木制的基础上用漆木灰胎探漆而成,并加以磨光.即可保护琴体,且又美观。年代久远的琴,经数百年“风化”之后,便很自然地出现一些断纹(古有’‘琴不历五百年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的记载),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象征。断纹根据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大小蛇腹断.有纹横截琴面,相距寸许或二寸,节节相连形似蛇腹。有梅花断,其纹似梅花,非千余年不能有,还有牛毛断、流水断、冰纹断等等。根据琴的形制和断纹,一般可大体判定琴的制作年代,起码可以提供一些判定年代的依据。除此之外.断纹因有各种不同的形状纹理,也为古琴增加了美观效应,提高了观赏价值。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九宵环佩”、“一飞泉”、“五玲珑”三张唐琴,分别为初唐、中唐、晚唐时斯的制品,均有断纹,价值连城,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时至今日。发掘研究、继承光大古琴音乐艺术.仍乃我们宏扬优秀民族文化遣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我们责无旁贷,应当做出百倍努力,使这一古老的、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垂放光彩,立足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