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紫金合唱节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申报细则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申报细则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实行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制。江苏省各省辖市音乐家协会为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团体会 ...


站内搜索
xxx

列表页左边第一广告位

列表页左边第二广告位

列表页左边第三广告位

《我心永驻大别山》
2016-09-05  来源:  浏览:11011次

《我心永驻大别山》
作词:冯宝宏
作曲:吴小平
演唱:何鹏



      词作者冯宝宏,男高音歌唱家,北京音协会员。2014年,获《感动中国全国声乐大赛》金奖和大赛唯一特别大奖。2015年获亚洲音乐大赛成人组美声银奖。他陆续在北京、广州 、山西、海南、浙江、河北等地举办 声乐专题公益讲座,被众多业内专家肯定并已经进入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等十几所音乐专业院校,他也被多所大学聘为声乐客座教授。


      曲作者吴小平,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优秀专家、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原江苏省文化厅艺术总监。曾获第十届文华作曲奖、第七届音乐金钟奖、中国第十届电视剧单项音乐奖,多次获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设计奖。



      演唱者何鹏,中国东方歌舞团青年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省歌剧舞剧院民族男高音独唱演员。先后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江苏省首批宣传文化系统青年文化人才,曾获得文化部“优秀青年演员奖”。演唱各类原创声乐作品百余首,参加全国各类大型文艺演出300百余场! 曾出访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瑞典、葡萄牙、卢森堡、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葡萄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听《我心永驻大别山》所想起的——陈经荣

      我在音乐圈也待了好长的时间,常听业内一些曲家说:同样一首好歌词不怕多人写,写的人越多越有挑战性,这其中越能显现自己在结构旋律以及多方技术性手段的运用上能高人一筹的自信心。但《我心永驻大别山》的情况又不同,是要求歌词不同曲风要相同,而且是在优秀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已经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小平老师居然能够继续采取与《再见了大别山》同样的音调元素,同样的调性,同样的旋律风格硬是大胆地创作出好的旋律音调和成功处理了音乐发展的各个细节,真令人叹服!现在我们来看看小平老师是如何发挥自己所长来结构这首歌曲的:
1:首先看《再见了大别山》的曲调是一种很典型的曲线型旋律特点,但不乏有很多跌宕起伏的广音程进行,如小六度的上下行,大六度下行,小七度上行以及小三度上行紧接纯五度叠加上行,通过这一系列有特点的音程序列,描绘了一位充满激情,男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而印象深刻的音乐形象。小平深知走人家的老路难以出新,于是在保持《再见了大别山》旋律音调及风格的基础上,继续讲究曲调的委婉缠绵及局部广音程的设置之外,采取了一种亲切感人的吟诵和咏叹的语调,一下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具体体现在曲调运行中出现较多的一音一字,一字两音,特别是那种自然的,近似于娓娓道来的小切分音型在全曲中竟出现了10处之多,这种节奏的多用一印证了好的手段可以用到极致,也说明了简约的手段中有不简单的道理。
2:一个很有意思的开头,曲家借用了《再见了大别山》的开头的一小节半的旋律动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设置,可以说首先让听众听到这已经成为大别山标签的旋律,然后接下来笔锋一转按照自己既定的旋律方式运行起来。《再见了大别山》的旋律结构中有许多好的音乐手法,如雅乐徵调式升fa的运用,但人家用过了,只有另辟蹊径,于是他在《我心永驻大别山》的B段部分,较多的运用了“清角”能进行调性置换的偏音,并在强拍上得以强调使之变成“清角为宫”了,而且在高潮中运用很富成效。歌曲最后面结束在E徵调式阳光灿烂的G宫音上也是有前提的,因为前面已有“清角为宫”的铺垫,这也是不同于《再见了大别山》的结束处理,也是一次徵、宫调式交替的成功范例。
3:一首歌从谱写到制作以及录音缩混的过程极其复杂,每个环节都要细致考虑周全,小平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可说是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首歌定调为G,尽管第一句开头借用了《再见了大别山》的主题,但是还是去掉了原曲中的低音“3”,因为前者定调为降A,而这首定调为G,为的是使歌唱演员处在一种最好的声区范围,此外整首作品都处在男高音的最佳声区范围,为歌唱演员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音调环境。
4:音乐的编配恢弘壮美,丰满的弦乐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一种激情阳光的交响化的音场,特别是琵琶作为一种会说话的民族乐器得以贯穿,在许多细节和内涵的挖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心永驻大别山》无愧于成为《再见了大别山》的姊妹篇。


      作者陈经荣,湖南长沙人,国家一级作曲。1974年入常宁歌舞团任首席小提琴,80年至82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进修作曲,曾任常宁歌舞团团长,衡阳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现是中国音协会员、湖南省音协音乐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家协会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会长。
      从事音乐工作近40余年,掌握了纯熟的作曲技术理论,其创作能适用于国家级、省市级各种艺术团体的要求,创作涉猎歌剧、戏曲、管弦乐、舞蹈、民族器乐、合唱、歌曲等各种音乐门类,已创作40余部歌剧、戏剧音乐作品和1000余首声乐、合唱及歌曲作品,其中有3 0部(首)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大型祁剧《甲申祭》音乐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作曲、配器奖,并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以及在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中获第一名,并赴京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演出;大型歌剧《无手的军礼》参加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获“剧目奖”并在中南海演出,歌剧《无手的军礼》、《夏明翰》、音乐剧《假如今生再来》获湖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另外歌曲《潇湘庄稼汉》、《乡下有好酒》、《湘妹子》、《永远的牵挂》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并有20余首作品获湖南省文化厅 颁发的获奖荣誉证书。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传略已入编国家30余种辞书。






23